《Black Mirror》問:我們是駕馭科技還是被科技統治?

一連介紹了兩部新晉美劇,技蘭認為應該講講英國出品才夠中肯持平。如果《The Newsroom》及《Political Animals》是八號風球,那麼今個星期推介的《Black Mirror》,應列入十號颶風級別,橫掃各地頒獎禮之餘,亦攻陷觀眾(尤其知識分子)的歡心。

《Black Mirror》由三個單元組成,每集角色人物、故事設定和背景時空都不同,唯一貫徹的是,探討現代社會和資訊科技的陰暗面--「黑鏡子」的名字早已看出端倪,就是陰沉調子,像鏡子一樣反映出文明的黑暗一面。

劇集深受知識分子青睞,因為它極具批判性,絕對不是水過鴨背笑完便算的柴娃娃劇,而是需要動腦筋花心思,值得深思反省的有深度劇集。拜託,《探討現代社會和資訊科技的關係》簡直是大學畢業論文的題目,而且軟硬媒體早就充斥密集式cliche,區區90分鐘的劇情如何把它說完呢?編劇聰明地透過怪誕瘋狂的劇情,將人與科技的關係推至極致,越極端越荒誕,就顯得越瘋狂越離譜;看完的觀眾絕對會被嚇呆,鎮定心神過後就會反思自省,希望不要步入劇情後塵。那麼,到底三集內容圍繞什麼呢?

第一集《National Anthem》(國歌)最重口味亦最出色。甫開首,睡夢正酣的英國首相接到電話--公主被綁架,綁匪要求首相與一隻豬做愛(!),過程更要現場直播至全球電視網路。嘩,堂堂英國首相,要在全球觀眾面前來人獸交?換著是你會怎麼做?做,會成為全球笑話;不做,就會間接變成殺人兇手,定會受盡全球唾罵!技蘭不會告訴你,首相最後做了沒有,但這集的衝擊力實在超級澎湃,觀眾也不期然細想--現在的Reality Show,不也是以獵奇方式,將人性赤裸裸般展示人前嗎?大家看起來沒問題,為何又批判綁匪的荒謬要求呢?

第二集《Fifteen Million Merits》(1500萬的優勢),背景設定有如奧威爾科幻小說《1984》,在高壓式集體化統治下,國民的衣食住行拉撒睡都被統一控制,不要問只要信,領導餵你什麼你就吃什麼。唯一出路就是儲存基本點數(作用類同貨幣),去換取參加《America's Got Talent》式表演真人秀的入場券,只要一夜成名,就可以脫離狹小密閉的空間。主角先是服從,得到參賽機會卻又狠批建制、謝絕洗腦,偏偏這些反抗行為早在領導預計之中,根本就是娛樂節目的一部分!這不正是在鞭策現在的消費制度嗎?商家出品什麼大家就買什麼,完全被牽著鼻子走,自我都被蒙閉了……

最後一集《Entire History of You》(你全部的歷史),簡直就是年輕一代的震撼教育。話說人人甫出世腦袋便被植入U Drive,用作儲存記憶,可以透過儀器隨時瀏覽、回顧甚至定格記憶視頻。主角非常善用這個功能,在升職試時反複揣測考官心思而過關,卻又得以發現太太與陌生人的婚外情……不是嗎?新一代全都是活在網絡世界,FB、微博、Twitter都儲著大量個人資料和回憶片段;要起底又有何難?在Timeline上click一click查一查,此人一生馬上便展現眼前!我們全部的歷史,原來不是在自家腦袋而是在伺服器上面。想著想著,都覺諷刺。

如此偏鋒譏笑式的題材,相信只在英國才找得到。《Black Mirror》出自著名監製Charlie Brooker之手,此子愛用嬉笑怒罵、尖酸挖苦的方式來含沙射影。後話是,此劇迴響甚巨,他馬上推出紀錄片《How TV Ruined Your Life》,繼續以戲謔方式解構看電視如何毀滅豐盛人生,自詡知識分子的你與我,萬勿錯過。